人身處于復雜的社會當中,其實最讓我們感到困難的一件事,並非是賺錢,而是與人相處。
為何說人與人相處最困難呢?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
如果雙方處理不好這樣的隔閡,終究會產生矛盾,甚至會出現「反目成仇」的局面。大多人會認為,這樣的情況也許只會發生在外人身上。
可是,當你慢慢地體會生活之後,你會發現,親人之間更容易出現這種「關係破裂」的情況。對此,有人就說,我對親人好一些,那麼他們就應該會知道我的好,甚至會把我的好放在心上。
可是,我想說,一廂情願換不來任何的感激,只能換來別人的懷疑和抱怨。不僅如此,你對他們的付出,也有可能被人辜負。
前段時間遇到的一件事,便顛覆了我的想象,更顛覆了「付出就有回報」的一廂情願的想法。02在過中秋節之前,朋友的父親陳大伯,他直接跟兒子陳先生說,讓他別「假惺惺」地照顧父母了,他自己會把大部分的家產留給小兒子。
陳先生聽到之後,其實就很疑惑,他便問父親:「爸,您退休後這十年來,都是我在您身旁照顧你的啊,為何您非要說這樣傷人心的話呢?」陳大伯不屑地說:「我還不知道你圖什麼嗎?一味地將心思放在我們這些老人家身上,就是想謀劃我的錢財,把你弟的那份也拿了,你敢說不是?」
陳先生特別震驚,于是乎,他就一直在跟父親解釋。可是,陳大伯卻像一頭倔強的蠻牛,完全不聽他勸,甚至還說過幾天找律師把財產給分配好。
對此,陳先生便將這件事告訴給了眾多的朋友聽,在他們的幫助下,陳先生才明白,原來不是自己出了問題,而是父親和小兒子之間有一定的小心思在裡頭。據陳先生的某位親戚說,陳大伯的二兒子就是一個地痞無賴。
可他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口才好,說話夠甜,會哄人開心。就這樣,在後期,陳大伯大多時候都會聽信二兒子的話。
二兒子有一次跟陳大伯說:「大哥無條件照顧您這麼多年了,我感覺他很辛苦,便總是想找機會照顧您。可每次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就被大哥給阻止了。爸,不是我不孝,而是他想謀劃你的財產,不給我盡孝,想在你百年之後將我掃地出門啊。」就因為這樣的話,陳大伯為了讓二兒子有保障,便跟陳先生攤牌,說出他內心的疑惑和想法。
可是,在與陳先生交談中,陳大伯他並沒有相信陳先生所說的話。而在他看來,陳先生那麼多年照顧他,就是另有所圖的,不然不會那麼「乖」。
想想陳先生,每個星期都按時去醫院幫父親拿藥,那些錢永遠都是他一個人出的;每一次全家開聚會或者下館子,都是陳先生出的錢;
甚至前幾年陳大伯輕微中風躺在床上的時候,還是陳先生為他端屎端尿。可陳大伯卻聽信了二兒子的話,從而忘了陳先生的好,認為陳先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更認為這是一種「圖謀」。
所以陳先生便在朋友圈裡哭訴,說自己辛苦了那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他,卻永遠都比不上他的二弟。
因為他的二弟只會說空話,雖然不實在,但陳大伯卻不曾生發出疑心。03
看到陳大伯的態度,看到朋友陳先生的處境,我便在想,其實他們都是至親之人,為何出現這樣不可調和的矛盾呢?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兒,那就是你對一個人越好,那個人反而越討厭你,甚至容易和你「反目成仇」。
其實,這就是這些事情的根源。你用一片真心對人,可這片真心卻被人視為是理所當然的表現,毫不被人珍惜。甚至更極端的情況是,有些人,他們會逐漸疏遠那些對他們好的人,而逐漸親近那些不曾有過實際行動,只會誇誇其談的人。
為何呢?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越熟悉,越會滋生出矛盾。就像兩個刺蝟,一旦抱起來,往往會相互亂「扎」,讓雙方都受到傷害。可是,倘若遇到一個不怎麼熟悉的人,因為不曾知根知底,也不知道對方會有什麼表現,往往我們會選擇和對方相處,從而對其產生好感。
如此,一旦這個不曾熟悉的人說幾句好話,便能哄得我們心滿意足。陳大伯,他盲目相信自己的二兒子,所以他也就成了「局內人」,自己看不清現狀,從而找那個最愛他的人開刀。這樣的事件,著實令人寒心。
04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遭遇這樣的事兒。
比如一個媳婦,她對婆婆特別好。可她的婆婆卻認為這是應該做的,是理所當然的,便忘了她所做出的貢獻。所以,一旦這個婆婆聽到外面某些人的挑唆,她立刻就會對兒媳婦產生疑心,甚至還會在心裡落下一個刺。
比如一個妻子,她對丈夫特別好,無論丈夫做什麼,她都全心全意去支持。可是,當丈夫習慣之後,他便認為妻子這麼做,是應該的。
所以,只要這個丈夫一遇到那些所謂的「爛桃花」,他便會立馬變心。為何?就因為他習慣了,想嘗試新的甜蜜的事兒。
說到這,其實想到了一句話:「越是對你好的人,你越不會珍惜;而那些把你當成草的人,你卻把他們當成寶。」如此,我們便會明白,陳先生用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用一片真心照顧不懂得「體諒感恩」的父母,你將成為「最不孝」的那個人。
這裡的「最不孝」,不是你的行為所體現出來的,而是那些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的父母所認為的。很多時候,一個手掌是拍不響的。想要父慈子孝,想要老有所養,想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單靠某一方付出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是,被照顧的那一方,他要懂得珍惜,要懂得體諒。這樣,雙方的關係才能和和美美,這養老的工作,這家庭的關係,才能一直持續下去。
人,別總是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要知道,我們都是人,都有老的那一天,與其總是在失去之後才遺憾,不如一開始就好好珍惜,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