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爺爺奶奶的孩子,他們就是我的‘父母’。」這句話是男孩米益成從小到大說過最多的一句話,所有人都以為這只是不懂事的孩子一句沒有邏輯地表達,卻沒人知道這卻包含著小成內心的傷痛。由于從小父母雙雙出走,小成自幼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在他心里,對于爸爸媽媽的印象就是爺爺奶奶。圖為小成在看書。
小成來自云南曲靖大山里一個貧困家庭,在1歲多時,他的爸爸和媽媽就相繼離開了這個家再也沒有了音信,小成一直被爺爺奶奶照顧長大。

由于小成奶奶一條腿殘障,全家的負擔都只能落在爺爺一個人的身上。爺爺每天凌晨起床忙著喂豬喂雞,之后就趕緊去地里種莊稼直到天黑才回家。日復一日的操勞讓爺爺的后背越來越佝僂,身體也越來越差。圖為小成。

爺爺奶奶的付出,小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從懂事起他就化作「跟屁蟲」跟爺爺一起干活。從幫忙撿樹枝、疊衣服、洗碗、洗菜,到後來慢慢學會了喂雞、切菜、做飯,還會扛著鋤頭和爺爺下地干活。「爺爺你歇著我來干」「奶奶我幫你揉揉腿」「我一點都不累」這些話慢慢成了小成的口頭禪,年幼的他已經漸漸幫爺爺撐起了家里的半邊天。圖為小成在做飯。

小成由于特殊的家庭讓他幾乎沒有朋友,甚至在偶爾出門時還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被父母拋棄的孩子。」慢慢變成了小成身上的標簽,也成了他心里最深的傷痛,父母的關愛對他來說是一種再奢望不過的情感。圖為小成的爺爺。

小成也曾鼓起勇氣試著給媽媽打過電話。「你為什麼不要我了?」這是一直藏在小成心頭的問題,可從小到大回復他的一直都是盲音。他不想讓爺爺奶奶擔心,只能獨自在期望中承受著一次又一次的絕望,慢慢長大了也就不再提了。「爺爺奶奶就是我的‘老爸爸和老媽媽’,他們很愛我,我也愛他們,這就夠了。」小成故作堅強地說道。圖為小成的家。

從那以后小成把爺爺奶奶當作精神支柱,他唯一的夢想就是讓兩位老人不用再住昏暗破舊的老房子;不用在漏雨時爬高下低地把石棉瓦蓋在房頂上;也不用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還要每天擔心吃飯和生計。所以小成每天上學都很用功,成績也一直不錯。「爺爺奶奶含辛茹苦把我養大,我一定要有出息將來給他們養老。」小成下定決心。圖為小成幫奶奶干活。

可隨著年紀增長,小成上學的費用也越來越高。上國中以后,每學期花費都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下半年即將讀高中,一學期數千元的費用對于這個家來說,實在是一筆天大的支出。一家人連吃飯都緊緊巴巴,有時靠著接濟才能勉強度日,小成讀書的費用大部分時間只能靠借錢維持,隨時都有可能被中止。圖為小成在寫作業。

「家里再苦再難也必須要讓孩子讀書,小成沒有父母的照顧了。我和老伴都60多歲了一天不如一天,也不知道我們老兩口還能活多久。我就是放不下這個孫子,將來沒有家人幫忙他只能靠自己,只有讀書才不會過得太難啊。」爺爺聲淚俱下。圖為小成在燒火做飯。
為了盡量節省把錢留給小成,爺爺奶奶的飯桌上常年只有一碗燉白菜和一碗長了毛卻舍不得倒掉的咸菜絲。

可即便拼盡全力,籌到的錢面對小成讀書需要的費用也是杯水車薪。爺爺年紀大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身體不好已經干不動了,卻也只能咬牙堅持。家里雖然有補助,可補助的錢連吃飽飯都困難,面對小成的求學路,一家人卻是走不下去了。該怎麼辦呢,小成絕望了。圖為小成在打掃豬圈。
進入下面的小程序,可以幫助孩子
(此處已添加公益募捐功能,如有捐贈需求,請到今日頭條 APP 查看)
自2022年2月以后您在今日頭條看見都是集體項目,同類孩子共同一個捐款項目,款項會根據該篇稿件數據撥給相應孩子。
原創作品,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